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卫生部关于加强中等卫生学校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若干问题的规定

时间:2024-07-04 12:57:4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19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关于加强中等卫生学校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若干问题的规定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加强中等卫生学校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若干问题的规定

1989年2月14日,卫生部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和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解决好实习基地极为重要。在不断深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中,对加强中等卫生学校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若干问题提出如下规定:
一、中等卫生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分为附属机构、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三类,应包括县及县以上的各种类型的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站)、卫生防疫站、生物制品、药品检定等医药卫生单位,其主要任务是:
附属机构(医院、门诊部、药厂等),主要为本校各种教学活动服务,承担学生的教学、教学实习、见习和毕业实习等任务。
教学基地,承担卫生学校对口专业的教学、教学实习、见习和毕业实习任务。
实习基地,承担卫生学校毕业班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
二、在医药卫生单位中选定教学基地是解决教学实习问题的良好途径。教学基地的基本条件是: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较高,设备条件较好,有能够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师资队伍,有教学和生活用房。
教学基地根据教学任务的大小可适当增加教学编制,数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报当地编委审批。
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实习条件的市、区和县级医药卫生单位可作为实习基地(点)。
三、承担教学实习任务、培养合格人才是各级医药卫生单位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单位应明确一名领导干部(业务负责人)分管,并设专人负责。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科室亦应有专人负责或成立教学小组,在科主任(护士长)领导下,由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的业务骨干完成带教任务,基地应保证讲课教师的备课时间,在讲课期间,不宜安排值夜班。带教实习人员的时数,应计入科室和个人工作量。带教期间个人收入,应略高于同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带教和指导实习生的能力、水平和成绩,应记入个人业务技术档案,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的主要依据之一,成绩突出者应优先聘任。
四、学校应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三基”训练项目,结合实际,制定出教学和实习计划,提前提交基地并与基地分管领导和有关科室教学小组负责人共同协商研究,妥善安排,使计划逐项落实。
五、教学实习基地应全面负责毕业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安排、实习质量考核和生活管理。学校可在基地聘请兼职班主任,并适当与经济利益挂钩。学校和基地领导要定期检查基地教学情况,定期研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六、中等卫生学校根据教学实习的需要,可派教师到基地工作。负责毕业实习的教师,基地可授予相应的卫生技术职务。基地长期在学校任教的兼职教师,学校可根据其教学能力和水平,授予相应的教学职务。教学实习基地应欢迎和支持学校各专业教师参加医院相应科室的临床实践工作,免收费用,教师在医护权限和奖金福利方面应与医院职工享受同等待遇。
七、学生实习管理费在国家尚未调整前,请参考《卫生部关于中等卫生学校经费标准的意见》中的有关规定。
八、提倡和鼓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为中等卫生学校建立附属机构。对已建立附属机构的学校,要继续加强其建设,添置更新设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办成医教结合的教学与实习基地。没有附属机构的中等卫生学校,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创造条件,开办附院或门诊部,卫生行政部门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
九、有条件的地区或单位,也可试行毕业生预分配制度。由用人单位全面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工作,并有权择优录用。学生预分配期间学校不交纳实习管理费,用人单位适当给予学生生活补助。
十、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教学实习基地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可优先给予安排并减少收费。
学校和基地要加强联系,在学术交流、科研协作、疑难病例会诊、咨询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合作。
十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分配高、中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时,要充分考虑基地所承担的教学实习任务的需要,应优先择优分配给毕业生。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单位允许优先选留毕业生。在计划下达卫生经费时,应根据教学实习任务大小,在经费上适当给予补助,在设备购置分配、仪器更新等方面亦应优先给予安排解决。
十二、各地应把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质量作为评选文明医院(单位)、考核科室任务承包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学实习工作所占评分比例不应低于总分数的百分之五。具备实习条件而拒绝接收实习学生的单位,不得评为文明单位,学校与有关部门可拒派毕业生。
十三、为使各中等卫生学校与教学实习基地能长期、稳定、正常地合作,各有关方面要经过协商签定协议,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与权利,共同遵守,互相监督,保证预防、医疗、保健等业务工作和教学实习任务的完成。所签协议书应报业务主管部门备案,以便监督执行。业务主管部门应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以利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
对在教学、带教和指导实习生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卫生行政部门应给予表扬和奖励。
十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要把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工作日程,统筹安排,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工作。主管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要经常深入学校和教学实习基地,解决教学实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了加强对教学实习基地的宏观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统一作出规划,选定和分配教学实习基地,并与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基地统一考虑和协调,以确保各类学校的实习安排。
十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列入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安排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所、站)、药检所等卫生机构的建设计划时,应同时安排教学实习基地用房及相配套的其它设施,有计划、有步骤地保证教学实习所需的必备条件。
十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将教学实习用房纳入医院建设的总体规划,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毕业生实习的食宿问题,使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能够实行二十四小时住院制或参加值夜班。跨市、地招收的学生,如回到本市、地毕业实习,住宿由接收实习单位安排,如有困难时,由所在市
、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决。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实习生,或将实习生安排到不具备实习条件的单位实习。
十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可参照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实施办法。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办法

国家建材局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办法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六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对局属单位科技干部的管理,建立健全科技干部业务考核制度,及时选拔、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鼓励科技干部积极向上作出新贡献,以促进建材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 专业技术干部分级管理范围
第二条 专业技术干部是指局属单位所有专业的技术干部。
第三条 经人事部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原则上由人事部专家司直接掌握,委托局人事改革司管理。
第四条 国家已经划分高级技术职务档次的教授级高级技术干部(简称教授级专家)由局人事改革司管理。其他高、中、初级技术干部由各单位干部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专业技术干部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可对高级及中、初级技术干部实行院、所(室)分级管理。
第五条 高级专业技术干部离退休以及提高退休费比例均由各单位按干部分级管理范围进行审批。提高退休费比例的标准仍执行(84)建材党字71号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确因工作需要(如带研究生、负责重点课题、筹备国际会议等)本人身体健康(能坚持八小时工作),需要延长离退休年龄的高级技术干部均按上述分级管理范围予以审批。

第三章 建立健全业务考核和管理制度
第六条 自一九八九年开始,局属单位应对所有专业技术干部按上述分级管理权限由各管理部门每两年进行一次业务考核,局人事改革司管理的技术干部由所在单位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材料报局人事改革司。业务考核采取自我考核和领导(聘任人)考核两部份。自我考核应按“专业技术干部业务考核表”的要求填写两年来的业绩,并对各项作出自我评价(按优秀、称职、不称职三等)。领导(聘任人)根据该同志的自我考核、实际业绩和群众反映对各项按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给予评价。工程专业技术干部业务考核表中各项具体内容和要求详见“工程专业技术干部业务考核内容”,其他专业的技术干部可以参照此内容进行考核。
第七条 建立、健全技术干部的业务考绩档案。业务考核档案应包括下列内容:历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用的“考绩档案”;“呈报表”(重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表”(重份):历年“专业技术干部业务考核表”;获国家(或部委、省、区、市)级各类科技成果、科技进步或其他自然科学奖的奖状(证书)复印件;专利证书、各级技术鉴定证书等的复印件;单位组织对该同志业务水平或业绩方面的评定、证明材料以及专家学者对其论文的评价等。业务考绩档案应与人事档案一样,由各单位人事(组织)部门统一管理(局机关暂由各司管理),作为考察干部、晋升、晋级、续聘等的依据。工作调动时,业务考绩档案也应与人事档案一起转交新单位。

第四章 人才数据库的管理
第八条 在一九八七年建立的人才数据库基础上,各单位技术术干部管理部门仍应设专人负责,每隔两年将人员流动、人才成长变化以及新的技术业绩输入人才数据库,以提高人才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随时掌握我局及各单位科技干部的现状。由局人事改革司负责督促检查,不定期地组织这方面工作的经验交流等。

第五章 专业技术干部的奖惩
第九条 根据人事部统一布署,每隔两年选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人数控制在局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万分之五以内。由各单位推荐,局科技委专家评议,经局领导同意报人事部审批。被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工资晋升二至三级。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年龄在五十五岁以下,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以上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主要完成者;多项国家发明三、四等奖、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的主要完成者;或多项部委、(省、区)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的主要完成者。
(二)在理论研究上有创造性成果,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公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或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以上的主要获得者。
(三)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攻关项目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者。
(四)在重大引进项目和引进设备过程中,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重大经济效益者。
(五)在老企业技术改造中,做出突出贡献,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者。
(六)在支援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在承包、租赁各种企业、事业、实业中成绩卓著的科技企业家、事业家和实业家。
(七)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卓著,国内同行公认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八)在企、事业管理工作中具有一整套现代化科学科理理论和措施,连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导先地位,在“双文明”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者。
第十条 由局人事改革司统一布署,每隔两年评选国家建材局有重大贡献的专家。人数控制在局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万分之八以内,由各单位推荐,经局科技委专家评议报局领导审批。被批准的国家建材局重大贡献专家由局颁发荣誉证书,工资晋升一级。国家建材局有重大贡献专家必
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在职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主持国家重大项目,获国家发明奖、技术进步奖、优秀设计四等奖或部委、省(区)科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获得者。
(二)在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或对建材长远科技进步、新产品开发提出有价值的论著或新的构成。
(三)在建材科研、设计、技术改造、引进设备中解决了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四)教书育人,在建材高、中等教育事业中作出显著成绩者。
(五)在科学化管理方面有创新、有实效、达到国内建材行业领先水平者。
第十一条 由各单位负责,每隔两年评选本单位优秀科技工作者。人数控制在本单位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由基层单位推荐,经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评议,各单位领导审批。被批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由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由奖励基金支出。优秀科技工作者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在职专业技术干部,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科研、设计、生产中作出显著成绩,获部委省(区)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四等奖以上的主要获得者。
(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或在推行、应用本单位科技成果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三)教书育人,在本校教学、科研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者。
(四)在制定本单位长远及近期科技规划、计划、科研体制改革、技术管理制度、办法等方面经实施有明显成效者。
第十二条 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职务聘任期内,业务考核成绩较差,由于主观原因未能完成工作任务、玩忽职守给 国家造成损失或有严重政治、经济问题者,根据情节轻重,可采取批评、教育、低聘或解聘其专业技术职务,并从低聘或解聘之日起,重新核定其工资。

第六章 人才流动
第十三条 局属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流动仍执行(85)建材人劳字1042号“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补充规定”。根据国发(1985)91号文件,对该规定中的第六条作如下修改,对近几年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定期服务制度,必须到分配的工作单位经见习合格后,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连续服务五年,服务期满后允许合理流动。
第十四条 自一九八九年起,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转入经常性工作,评审资格与聘任职务分开,为了不影响工作,无特殊理由者在技术职务聘任期间不予流动。
第十五条 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报局人事改革司备案。

第七章 工作条件与生活待遇
第十六条 各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制定长远及年度技术干部培训、进修计划。对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创造条件,优先为教授级专家和其他高、中级技术干部提供出国进修、组织自修班或到国内其他单位学习的机会。
第十七条 各单位应根据需要和可能,为技术干部提供必要的工作和学习条件。优先为教授级专家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图书、资料和信息。
第十八条 安排教授级专家的社会兼职活动要适当,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要事先征得本人同意,以保证专家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第十九条 各单位应注意给教授级专家,特别是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配备得力的助手,协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专业技术工作。
第二十条 尽可能地改善教授级专家特别是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生活待遇。各单位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报局人事改革司备案。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必须充分关注中青年技术干部的身体健康,尽可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实行休假制度,为他们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有病及时治疗。组织文娱、体育锻炼活动等。局将不定期组织中青年教授级优秀专家进行休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如有与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干部管理方面新的规定不一致时,一律执行中央、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解释权归局人事改革司。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79号)


  《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业经1999年10月15日市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陈义初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日
            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污染,改善本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四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实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


  第五条 市、县(市)、上街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区(不含上街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计划、经济、城市规划、工商行政、质量技术监督、公安、交通、城市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农业、林业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对污染大气环境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第七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市)、上街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本县(市)、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市区、各县(市)、上街区按区域对排放大气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超过排放总量的,应当削减现有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的排放量,并禁止新建、扩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确需新建、扩建的,应相应削减其他污染源同类污染物的排放量,确保不增加并减少本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工业生产设施。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计划、经济部门不得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部门不得办理用地手续,规划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工商部门不得办理营业执照。


  第十一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必须按规定到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应达到国家、省和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超过标准排放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必须根据国家规定,按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交纳排污费。


  第十二条 已有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单位,应当加强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拆除或者闲置处理设施的,应按规定报经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超过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由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期治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对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内的独立设施和小型企业的限期治理,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授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四条 禁止使用国家和省、市明令淘汰的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和设备。
  明令淘汰的设备拆除后,不得在本市转让使用。

第三章 防治燃煤污染





  第十五条 在市、县(市)、上街区人民政府划定的无燃煤区域内,不得新建燃煤设施。原有燃煤设施,必须限期改用清洁能源。


  第十六条 在城市建成区内允许燃煤的区域,必须使用符合规定标准的低硫低灰分优质煤。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规定标准的煤及煤制品。


  第十七条 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地区,禁止建设、使用分散的燃煤锅炉。原有自备燃煤锅炉应在限期内拆除或改用清洁能源。
  非集中供热区需要用热的,应逐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第十八条 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使用手烧燃煤锅炉。茶(浴)炉、大灶一律采用清洁能源。


  第十九条 在市区销售锅炉、茶(浴)炉、工业窑炉的,应将有关技术资料报经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符合标准的方可销售。

第四章 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





  第二十条 机动车辆排放的污染物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禁止制造、组装、销售、进口和使用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机动车辆。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出厂、销售、维修、使用车辆排放污染物情况实施监督性检测。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如实提供有关污染物排放的技术资料。


  第二十一条 从事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单位和个人,对经过治理排放污染物达标的机动车辆,应当保证营运车辆至少在半年内、非营运车辆在一年内其污染物排放不超过规定标准。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年检和路检。对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暂扣行驶证和车辆号牌,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治理。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复检合格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即时退还行驶证和车辆号牌。


  第二十三条 禁止使用、转让国家规定报废的机动车辆。


  第二十四条 禁止销售和使用含铅汽油。

第五章 防治废气、粉尘和油烟污染





  第二十五条 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有毒有害废气、粉尘。确需排放的,必须采取措施设置排放净化装置,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


  第二十六条 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的,应当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防治污染措施。


  第二十七条 炼制石油、生产合成氨及煤气、燃煤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等过程中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应当配备脱硫装置或者采取其他脱硫措施,使硫化物的排放达到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八条 从事喷漆、喷砂或炼制沥青及其他向大气散发污染物作业的,必须安装净化装置,不得露天作业。对室外建筑物、构筑物和固定设施进行喷漆、喷砂,应采取防治污染措施。


  第二十九条 建筑和市政施工加热沥青,不得在城市建成区内进行。确需在城市建成区内加热的,应经市、县(市)、上街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使用带有烟尘、废气处理装置的密闭设备。


  第三十条 从事水泥生产、采石、冶炼等向大气排放粉尘的生产活动,应当采取除尘措施,保证向大气排放的除尘符合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一条 贮存、运输、装卸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的货物,必须使用专用设备、容器或采取密封覆盖等防护措施,不得泄漏、遗撒、飞散。


  第三十二条 城市建成区设置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服务网点,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禁止在居民楼内或距居民楼10米范围内设置产生油烟、热污染的饮食服务网点。现已设置的,应当限期治理,消除污染。


  第三十三条 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设置露天烧烤等污染大气环境的饮食摊点。


  第三十四条 临街安装的空调器室外机托架底端与地面高度不得低于2米,防止空调热气对行人的污染。


  第三十五条 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还田技术和设备,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禁止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焚烧秸秆。


  第三十六条 在城市建成区内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树叶、枯草、垃圾以及其他产生烟尘和有毒有害、恶臭气体的物质。

第六章 防治扬尘污染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硬化覆盖工作,提高生态防护工程防风固沙能力。


  第三十八条 凡在城市建成区及城乡结合部范围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均应按规定负责其内部和责任地段的绿化或硬化。


  第三十九条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应组织做好城市街道的清扫工作,坚持凌晨清扫、白天保洁、定时洒水,并逐步提高城市道路清扫机械化率,减少扬尘污染。
  城市排水管道清挖出的污泥,清挖者必须即时运出,不得随地堆放。


  第四十条 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石灰等易飞扬物质的,必须采取遮盖、围档、喷水等防尘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对除尘器下灰应当密闭收集和存放,不得随意扬弃。


  第四十一条 在城市建成区进行建设施工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采取围档、路面硬化、洒水、密闭运输、喷洒覆盖剂和车轮除泥等措施,防治扬尘污染。防治扬尘污染所需费用可以列入施工定额或生产经营成本。
  在道路上施工,应实行封闭式作业,禁止在围档外堆放施工物料、弃土。


  第四十二条 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必须保持车容整洁。

第七章 罚则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的权限责令改正,并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一)在无燃煤区域内新建燃煤设施的;
  (二)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地区,建设、使用分散燃煤锅炉;
  (三)在城市建成区内使用手烧燃煤锅炉和燃煤茶(浴)炉、大灶的;
  (四)制造、组装、销售、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机动车辆的;
  (五)销售含铅汽油的。
  有前款第(一)、(二)、(三)项行为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责令限期拆除或没收燃煤设施。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5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
  (一)除尘器下灰未密闭收集和存放,随意扬弃的;
  (二)临街的空调器室外机托架底端与地面高度低于2米,在限期内拒不改正的;
  (三)焚烧秸秆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设置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服务网点的;
  (二)在城市建成区内销售、使用不符合规定标准的煤及煤制品的;
  (三)拒报或谎报排污申报登记事项的;
  (四)露天从事喷漆、喷砂或炼制、加热沥青及其他向大气散发污染物作业的;
  (五)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建成区内进行建筑和市政施工加热沥青的;
  (六)存放煤炭、煤矸石、煤灰、石灰等易飞扬物质,未按规定采取防尘措施,造成扬尘污染的。


  第四十六条 在城市建成区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及其他产生烟尘和有毒有害、恶臭气体的物质的,由市政管理部门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在城市市区进行建设施工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扬尘污染的活动,未采取有效防治扬尘措施,致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由市或所在地的县(市)、上街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3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使用国家、省、市明令淘汰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和设备的,由市、县(市)、区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拆除;情节严重的,由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将明令淘汰的设备转让他人使用的,由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受让人拆除,没收转让人的违法所得,并处转让人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当事人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行政强制措施拒不履行的,由作出决定的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行使职权,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工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责令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清洁能源包括电和天然气、煤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等燃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